腊月节:腊月初一民俗蹦爆米花

  腊月初一吃爆米花:“腊月初一蹦一蹦,全家老小不得病。”这是进入腊月里的第一句有关腊月的民谣。这里的蹦也就是崩的意思。在农村老家,每年的腊月初一,家家户户都要“炒棒花儿”。(我们老家那边把玉米都叫做棒子,棒子花就是玉米花)一是为了给孩子们打打牙祭,二是借着棒子花在锅里爆出“噼噼啪啪”的热闹声,预示着年终岁末的来临,辞旧迎新又开始了。

蹦爆米花玉米

  到了腊月初一这一天,孩子们一大早就从村东头的河边撮来干净的细沙子,又从屋檐下摘几个籽粒饱满的棒子穗,搓下来棒子粒,巴望着天快点黑下来,吃过晚饭就可以炒棒子花了。

  您可别小看这炒棒花的过程,弄不好不是夹生就是糊巴,也叫“哑巴豆”就是没有爆开的玉米粒,还有可能爆花的少,“死豆”多,那可不好吃了。应该先把柴锅烧干,在锅底铺上一层均匀的细沙,温热后再把棒子粒撒到中央,也不要堆得太厚,然后用把小铲子再从四周用沙子把它们埋上,这时火候要掌握好,一定要小火慢烧,千万别心急。

  过一会儿,就可以听到有“噗、噗”的声音,开始是一、两声,沉住气,等这声音越来越多的时候,你再用事先已准备好的棒子骨,一下子插进埋好的沙堆中,用最快的速度搅动起来,这时你就听吧:“噼哩啪啦、噼哩啪啦……”嗬!简直跟放鞭炮一样,花开满锅,闹得全家人的心都跟着一起跳,老老少少个个笑逐颜开,孩子们更是乐得手舞足蹈,您有什么烦心的事,这时候也都崩到九霄云外去了,可不是“全家老小不得病”了吗?

蹦爆米花

  每年的这个时候,母亲总会先拣出二、三十个又大又白的棒子花放在一个小盒子里,让我们到院子里剪几枝枣树的小树杈来,然后又十分小心地把那些棒花儿扎在那些小枣刺上,再用我们的红水彩,点上几点,一枝梅花在母亲手中栩栩如生。每当邻居的小姐妹来我家串门儿,问起这是什么花的时候,母亲总是微笑着告诉她们叫“干枝梅”!在寒冷的冬天里,它给我们带来了春的气息。

  屋内的一隅春意,却挡不住外边的冰天雪地。“腊七腊八,冻死寒鸭”这句民谣十分贴切地形容了当时天气的寒冷,这是一年当中气温最低的时节,就连最耐寒的“寒鸭”都抗不住了,人们外出更加需要防风御寒了。

  最富有象征意义的“腊月谣”集中在腊月二十三以后,因各地的风俗不同,民谣的歌词也不尽相同,但却大同小异,我还记得小时候在老家那边是这样念的:

二十三,糖瓜粘;二十四,扫房日;
二十五,磨豆腐;二十六,去买肉;
二十七,宰只鸡;二十八,把面发;
二十九,蒸馒头;三十黑夜坐一宿;
初一初二扭一扭。(指正月初一开始拜年)

  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句歌谣,却把各家各户在春节前需要做什么事情安排得井然有序,每天的活动内容都非常具体和真实,这些事情既凝结着人们辛勤的劳作,也充满着人们对生活幸福的向往。而且大多人家也正是按照这日程紧张地进行着过年的准备。所以,在我的记忆里,这已经不仅仅是一句一句的歌谣了,而是化为一个一个生动有趣的生活场景,在脑海里一幕幕的展现。

爆米花

  今天,我们再也用不着数着日子盼过年了。但是,每逢到了雪花纷飞、寒风刺骨的季节,尤其是时至寒冬腊月,那些儿时的“腊月谣”,便会悄然入梦,它们并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模糊,反而日渐清晰起来。

  腊月——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团圆,团结之月,我喜欢那种感觉!